苏颂纪念馆
当前位置:首页 > 苏颂书院 > 家风家训

1.文化传播,源远流长

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一个家族成功的基因。芦山堂后裔子孙遍布海内外,历经一千多年的家族文化积淀,其家风家训既传承了中原文化的精华、又发展了闽南文化中海洋文化的内洒。

入闽芦山苏氏始祖苏益(856年-948年),字利用,系唐贤相许国公胤裔,河南省光州刺史苏奕四世孙。苏益文武兼备,于乾符中(876年),任隰州刺史。光启元年(885年),自光州随王潮入闽。景福元年(892年),王潮兵发福州,苏益任领军使,奋勇平乱,闽人得以安居乐业。后追赠上将军,武安侯。从此莫定了芦山堂家风家训的文化基础。

芦山堂耕读为本,诗礼传家,忠贞爱国,代代相传。清清白白做人,实实在在做事。这样才使得后裔子孙人丁兴旺,英オ辈出。

 

2.家国情怀,深得民心

芦山堂苏氏世代仕宦,秉持中国古代士大夫“中华一统”的政治理念。苏益生有四子:光谊、光谓、光海、光曦。苏益父子充满家国情怀,忧国忧民,父子审时度势,秉承“事君必忠”的家训理念,顺应历史潮流,报效国家,造福黎民,因而深得民心。

后晋初,苏光诲与留从效诛泉南叛将黄绍颇,从效表为漳州刺史,泉州陈洪进惮之计召至同安建府第(芦山堂)。五代末,复为漳州刺史。太平兴国元年(976),与陈洪进入觐,献漳、泉二郡归宋,使区区负隅之邦,得见太平,百姓免受兵战之苦。

 

3.家教有方,人才辈出

芦山堂苏氏先人历经戎马生涯,忠君爱国,但也注重家教有方,熏陶苗裔。值得一提的是,从第四世起,开创了五世进士蝉联的记录。

以儒家思想为基调,以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为最终目标。立训曰:“凡吾子孙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夫正妇顺。内外有别,老小有序,礼义廉耻,为人豪杰。士农工商,各守一业,和善心正,处事必公。费用必俭,举动必端,语言必谨,事君必忠。为官必廉,乡里必和,睦人必善,非善不交。非义不取,不近声色,不溺贷利,尊老敬贤。救死扶伤,讦诈勿为,盗偷必忌,不善者劝。不改之斥,凡吾子孙,必尊家规,违者责之。”这128字的芦山堂家风家训,成为中华家风家训的精品。

 

4.孝道为先,千古楷模

芦山堂历代苏氏先人继承中华民族“百善孝为先”的传统美德,践行“父慈子孝”的家风家训理念。难能可贵的是:在苏光诲的母亲八十多岁时,每天三餐,他亲自下厨调配,全是佳肴美味。母亲一旦患疾,他总是衣不解带,药必亲尝,侍候病榻,寝食俱忘,焚香祷告,祈母病早日康复。邻近州郡的土民,皆十分仰慕和称赞苏光诲的孝行。

不仅如此,还有苏祐图辞官回家侍奉双亲和苏颂入水救母的事迹,明代苏宠割股肉为其祖父治疗沉疴,并婉言谢绝乡人为其请立孝道牌坊的故事。因此,苏氏先人持家以孝,代代相传,有口皆碑。

 

5.和善心正,讦诈勿为

苏光诲以“和善心正”家训严格教育后代,在平夷群盗时,因知强盗中大部分属于受诱惑加入,其子苏祐图于随行中冲入强盗军帐中,将一千余张强盗名单一把火焚光。群盗皆免一死,得以回乡务农,成了良民。苏光诲高兴地对苏祐图说:“你的后裔必定会有很多显耀,不止你营救的一千多人啊!”

苏颂知杭州时,出现大饥馑,交不上赋税的人很多,监狱因而人满为患。他灵活处置人犯,既使得没有交税的人有机会挣钱交税,又减轻监狱满员的压力。知颍州时,因建皇陵之事,征收太多过急,他为民请命,上书英宗皇帝,以安定民心。

其次子苏嘉知襄州邑丞时,蔡京对黎驿巡检樊说发怒,欲苏嘉去打探樊说的过失。苏嘉笑道,我岂能做他人的鹰犬啊!

 

6.处事必公,举动必端

芦山苏氏自苏仲昌始从武官转向科举入仕。苏仲昌中进士后,历任宜、邵、复三州太守,所至有政绩。他大减冤狱,办事至公,举动必端。在知邵州时,因苦于刑狱之繁,他将州牌“邵”改为“召”,寓意刀下留人,州里入囹圄者大为减少。

自苏仲昌、苏绅登科后,芦山堂科甲蝉联,号称“十八进士第”苏仲昌次子苏绅官至翰林学士(内相),为朝廷荐拔优秀人才,利国利民。他曾向仁宗皇帝推荐曾公亮(相才),狄青(帅才)等国家栋梁,皆出公心。

苏颂在任人唯贤、出以公心方面,成为各级官吏的典范。他任宰相时,左相吕大防提议任命苏颂的儿子苏携入馆阁任职。苏颂坚决否决此提议,拒绝这种恩赐和特权。

 

7.以民为本,为官必廉

芦山苏氏历代为官者一贯奉行“廉洁、节俭”的主张,尤以苏颂能以民本思想治理地方,有作为,敢担当,以造福百姓为已任。

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芦山六世祖苏颂,官至宰相。在当宰相之前,他曾经任过主考官,有人向他行贿遭拒;当宰相更是小心翼翼,清白自矢,俭约足式。

故《宋史》有赞:“颂器局宏远,不与人较短长,以礼法自持。虽贵,奉养如寒士”。

清代进士出身,任过四川总督为官清廉的苏廷玉是芦山三十一世, 他在四川省按察使署布政使任上,粮商囤积使四川米价暴涨。苏廷玉捐俸薪买米入城,装成商贩,减价出售,平粜两个月,米价逐渐降落,救活川民无数。其行为都是受芦山堂家风家训潜移默化的结果。

 

8.忠孝双全,丹心贯日

芦山堂苏氏家风家训里忠贞爱国的理念,熏陶培育出一代忠贞爱国的民族英雄苏缄。在堂兄苏绅的悉心教导之下,他常怀感恩之心,立志报效祖国。

苏缄是芦山堂五世祖。虚龄十一岁时,日赋十题,每读前朝忠义传,击节仰慕。青年时期,随堂兄苏绅宦地所办学舍与苏颂同砚席。二十二岁时,与司马光同榜进士,从而走上仕途,以忠义自许,有诗为证:五里平效烟霭村,泪流坟土泣英魂。近年忠义心如铁,不负平生教 育恩。(祭兄苏绅墓) 诗中内容既表达感恩之情,又聊以言志。

《宋史·苏缄传》曰:熙宁间,以皇城使,知邕州。熙宁八年(1075)冬,交趾(今越南)举兵侵犯,邕州告急,官兵誓死抵抗。至明年春,历四十二天血战, 救兵无至,邕州遂告沦陷。缄曰,“ 我决不死于贼人之手。 ”命其家族三十六人都先行自殒,尔后放火自焚。神宗皇帝闻苏缄死讯,叹思追悴至时方进食。叹日:“可惜苏缄, 近世忠义,罕见其比。”谥“忠勇”。